作者:曹亚北
江弓汉矢,龟镞蛇的[1];三镇沧桑,一城风雨。落梅游鹤,对蜀客之登仙[2];汉调楚歌,引京剧而入粹[3]。别峙江表,风流竞逐[4];独树华中,箭金遥对[5]。青史至此,灭王道而兴民权[6];大江以东,别山峡而入平地[7]。楚湘交衽,袖屈宋之遗风[8];江汉分辙,轶春秋之远迹[9]。至于清廷分崩,不克完国[10];新军慷慨,奋然举义[11]。然尽地烽烟,不见军政学府;遍张旗鼓,而乏党人庠序[12]。于是宋公树帜,以藉楚材之炳灵[13];江汉为名,而慕南国之经纪[14]。乃自操持旬月,既已得成;讵知草创年余,遽然而废[15]。
盖先辈不辞胼胝,异迁此地[16];历年组嵌诸黉,山林得启[17]。瞻彼沧桑造化,不负天人;迤逦折构,得乎山水[18]。缘湖楼馆,依左而兴;践岸畹塘,面东以对。霭云揭而翠幕挽,熹光漾而白璧垂。障楼阁之拱附,箢箕以望流光[19];舒清源以枕藉,鳞节而列群宇[20]。飞虹贯,清流汇[21]。虽岨丘其无名,实性灵兮有赖[22]。六桥分水,星列魏武之宝刀[23];一山负池,光惭楚卞之珍佩[24]。山曰未名,道蕴伯阳之遗说[25];池唤问天,景鉴灵均之游魅[26]。乱石层现,途径纡回;丛树勃生,藤苔连累。极目卓尔,圣像照舞雩之风[27];决眦隐然,墀榭泛岳麓之美[28]。幽篁郁郁,笙箫所归;微波粼粼,曦霞相被[29]。至若道左之桃李,山踵之锦葵,绝岸之杨柳,漫园之椒桂[30],以草木其欣欣,比风流之济济;虽不一时而共荣,反得竟日之长萃[31]。
山水钟灵[32],风流璀玮[33]。坛台筑而文理兴[34],教化生而豪杰备。夫刻造商学,典范秦越[35];别置马院,应势环宇[36]。执圭树木[37],肃气约政法之冠;倚马图竹[38],神采登人文之履。或将以远策輶轩,语通华夷[39];或既已试秉尺杖,躬植桃李[40]。具医药生科化环之门,致物信机建数计之理。至于体魄之修,各指专能;声色之术,互通技艺[41]。象万化于一处,见举世于藩篱[42]。曜清渠间游华,绮光兮鳞列;闻乔木中远响,嘤鸣而翔集[43]。
然星辰常变,一去再难;锦绣不维,后补何易[44]?度华夏之更迁,怀先贤之懿冀[45];感桃源之遭逢,哀江大之际遇[46]。念余庚寅之初往,胸怀微辞;历春秋之再徂,躬承深诲[47]。而今舒眉以对,似出奇险;坦腹而欢,如入大隧[48]。今我弱冠,适斯挽角;比至中天,可见朝日[49]。寄江大而完一已,与共前驱;系内心而得出离,俾酬远志[50]。
训曰:立德、致用、兼容、创新。古既有江,立造化之德,而致黔黎之用;至此结汉,兼诸派之容,而创江城之新[51]。我辈诚宜循肇源而觅长流,绝峦嶂而陵远巅[52];以此身之飘渺,寄江汉之涓绵。即浮游于江汉,始濡染其精神;怅然兮恨江汉之汤汤,不得收纳于一文。
作者简介:作者曹亚北,毕业于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。《江大赋》写于2012年,引经据典文采飞扬,详尽介绍江汉大学的前世今生,洋溢作者对母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,饱含学长对学弟学妹的殷切希望和诚挚鼓励之意,体现江汉大学学子应有的学识和和奋发向上的时代风貌。该文被网友赞为“神文”流传开来。新华网、湖北教育新闻网、荆楚网、大楚网等网络媒体纷纷转载。
注:
[1] 江弓汉矢,斜穿武汉的长江像一把弯弓,汉江则如箭一样控在弓上。龟山坐落于汉江的末端,遥对长江对岸的蛇山,即如箭头和目标。镞,箭头;的,目标。
[2] 梅和鹤是中国修身避世的传统意象,与武汉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。李白曾在黄鹤楼饮酒听梅,而费祎在此处驾鹤登仙。李白出于蜀地,费祎事于蜀汉;李白号谪仙,费祎封羽仙,所以此处说“落梅游鹤,对蜀客之登仙”。
[3] “汉调”,指流行在湖北省武汉地区的汉剧等戏曲;“楚歌”,指秦汉时楚地流行的方言土风歌谣,楚歌与汉调一脉相承。清末汉剧流传到北京,即与徽剧融合,衍成中华国粹“京剧”。
[4] 江表,原指长江以南地区,亦专指荆楚一带,此处取后者意。《资治通鉴·赤壁之战》:“江表英豪,咸归附之。”可见江表地区自古就是“风流竞逐”之地。
[5] 箭金,源自《尔雅·释地》:“东南之美,有会稽之竹箭;西南之美,有华山之金石。”“东箭南金”泛指各地的英雄才俊。晋·王隐《晋书·虞潭顾众传·赞》:“顾实南金,虞惟东箭。”而文中此句言武汉作为华中独大的城市,各地才俊相聚于此。
[6] 指武昌首义、辛亥革命之后,封建君主制帝国被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代替。
[7] 武汉地区西扼长江水流最湍急处,自西向东由山峡地区向中下游平原地区过渡。
[8] 楚湘交衽,指此处为荆楚湖湘连襟之地。屈宋,战国时期屈原、宋玉等一系列诗人,其作品《楚辞》等代表着当时当地最高的文学水平。此句言武汉传统文化染湘濡楚,博大兼容。
[9] 自春秋时代成书的《诗经》中即有“江汉”名篇。句意即长江汉水像分开的两条车轮痕印,这是春秋时的车马留下的远古遗迹。轶,本意是车轮碾地的痕迹,此处取动词义。
[10] 言清朝末年,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,清政府危如累卵,再三失地。
[11] 此句言湖北新军革命党弃效清廷而投身革命。湖北新军原为张之洞所练的“江南自强军”,中下层军官不少曾官费派日留学,遍布革命党人。清末保路运动酿成民变后,湖北新军入四川镇压。此时,武汉新军大部被调入川,防务空虚,革命党人发动了武昌起义。
[12] 两句言辛亥革命前夕,革命党人在国内屡举义旗,国外又遥相呼应,革命一触即发。然而当时宋教仁、王麟等人则意识到革命党人中识军政、明时务的人并不多,革命党人缺乏自己真正意义上的革命高校。
[13] 宋公即宋教仁。《血色辛亥》一书中描述:“宋教仁全身心扑在了创办江汉大学一事上,居正也从旁襄助,短短时间,已经办得很有声色”。楚材之炳灵,指“楚地多才”的光辉与灵性。
[14] 语源出《诗经·四月》中“滔滔江汉,南国之纪;尽瘁以士,宁莫我有。”
[15] 指江汉大学在宋教仁等人的操持下,旬月间就兴建起来了。而第二年(1913年),袁世凯政府为扼杀中国民国而强行解散了前江汉大学。
[16] 言武汉市委、市政府举全市之力,异地兴建新江汉大学于三角湖畔。胼胝,手脚上的厚茧。
[17] 言江汉大学经教育部批准,合并了原来的华中理工大学汉口分校、武汉工业学院汉口分院、武汉教育学院等高校。山林得启,源出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中:“筚路蓝缕,以启山林”。
[18] 此句中“沧桑造化”即山水之间胜景,“迤逦折构”就是天然与人工之合,言江大折构在山水之间,风景得天独厚,设计别具匠心。
[19] 言文科楼群和理科楼群像屏障一样相拱以对,与图书馆、英才广场齐观,则好像一个簸箕面对着三角湖。箢箕,都是中间凹陷的竹器。
[20] 教学楼与清源河北西南三面相附,东与三角湖相对,楼与楼像鳞片骨节一样排列,楼群呈如鱼得水之状。
[21] 意飞虹大道和清源河是贯穿江大的风景线。
[22] 即言未名山是江汉大学山水风景的心脏,它即是江大性灵的依托,又是地理上的中枢景观。
[23] “魏武之宝刀”,典见《三国演义》。此刀在书中被称作“七宝刀”,传说刀上有七宝镶嵌。刀原为司徒王允所有,曹操刺杀董卓时向王允借刀,后行刺未成,曹操将此刀献给了董卓。后来七宝刀又辗转回到曹操的手上,因此说“魏武之宝刀”。此句即言清源河上有六桥,把清源河分成七段,宛如七宝刀上的明星一般。
[24] “楚卞之珍佩”,缘《韩非子》。春秋时期,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,在荆山里得到一璞玉。卞和捧璞玉屡献楚王,皆不纳。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,泪干而泣血。文王得知,命人剖开这块璞玉,得稀世之玉,命名为和氏璧。未名山间的问天池为环丘背负,恰似环璞抱玉,光色旖旎。
[25] 伯阳,是道家鼻祖老子的字;伯阳之遗说即《道德经》。《道德经》中说“名可名,非常名。无,名天地之始。”未名以无名为名,大有胜景不可以名的意蕴,亦契合于“常无,欲以观其妙”的道家风骨。
[26] 灵均,是战国诗人屈原的字,他在《离骚》中称“名余曰正则兮,字余曰灵均”。问天池之名则出自屈原的名篇《天问》。后屈原抱石投江而死,因此文中说“灵均之游魅”。
[27] 舞雩台,位于曲阜城沂河之北原为周鲁国祭天的祭坛,因孔子带领学生在此乘凉歌咏,故称舞雩台。《论语·先进》中的侍坐篇中有“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”的句子。未名山间有孔子圣像,卓然而出,形态威仪。圣像为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博士所赠。
[28] 岳麓书院是北宋年间在长沙开设的书院,至今已存千余年。院门悬联“惟楚有材(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六年》),于斯为盛(《论语·泰伯》)”。未名山中有楚材亭,以瞻慕楚材之盛。亭前有小广场,故文中言“墀榭”。墀,堂前经过涂饰的平地。
[29] 未名山上,竹影池光相对。每日朝暮之间,飞天民乐社等在此笙箫相奏,声响悠远久绝;池上更有曦光霞影覆盖,风景美不胜收。
[30] 四句既言校内丰富的植物,又以“桃李”喻学子莘莘,以“锦葵”喻明星点点;“杨柳”表情侣缠绵,“椒桂”自古指美人贤才。
[31] 句意即学校风流辈出,可与草木之繁盛相比,代有才人的景象使得江大人才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。
[32] 钟灵,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。
[33] 璀玮,犹华丽,亦指人才风流的景象。
[34] 坛台,即杏坛,传说中孔子聚徒讲学的地方,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。
[35] 秦越,指秦相吕不韦和越相范蠡,两人都是著名的商人。吕不韦以“奇货可居”闻名于世,积累起千金的家产。任秦国相邦十三年,其门客有三千人。范蠡博学多才,帮助勾践兴越灭三次经商成巨富,三散家财,自号陶朱公,乃中国儒商之鼻祖。此句言商学院。
[36] 环宇,全球。此句言马克思主义学院应时势而设。
[37] 执圭树木,分别是韩臣申不害和秦臣卫鞅的典故。申不害曾建议韩昭侯亲自执圭去朝见魏惠王,表示敬畏之意。后魏惠王撤兵,并与韩国约为友邦。申不害亦由此令韩昭侯刮目相看,逐步成为韩昭侯的重要谋臣,典见《战国策·韩策》。商鞅在秦国起草了改革法令,怕百姓不信任他,就命人在城南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,下命令说:“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,就赏五十金。”有人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,一直搬到北门。商鞅立刻赏给扛木头的人黄金。这件事令商鞅取信于民,改革初期受到了百姓的拥戴。典见《史记·商鞅列传》。此句以著名政客言政法学院人才辈出。
[38] 倚马图竹,分别是晋朝将领袁虎和宋代文人文与可的故事。晋代桓温北征,命袁虎速拟公文,袁虎靠着战马,一会就写成了七张纸,而且写得很好。后用“倚马可待”来形容文思敏捷,写文章快。典见南朝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。宋代文与可爱画竹,他画竹之前胸中早有成竹之状,晁补之诗云:“与可画竹,胸中有成竹”。典见苏轼《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》。此句言人文学院文采风流。
[39] 輶轩是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。此句言外语学院。
[40] 尺杖,是古时教师的严戒之物。此句言教育学院与继续教育学院。
[41] 总述理科、体育、艺术,以上几句言江汉大学十八个学院,其中卫生技术学院亦可算作医学,高尔夫学院亦并到体育一门。
[42] 此句言江汉大学是地方综合性大学,文法理工医艺科目完全。
[43] 清渠间流光闪耀,是华美的鱼排列在一起;深林中啁啭争鸣,是求友的鸟儿在聚集。喻江汉大学人才兴盛,群贤毕至,景象蔚然。
[44] 夜空中群星变幻不休,很难重复同样的光景;美丽的丝织品没有扎匹系牢,再续补谈何容易?此处感叹江大中道隐没,盛景难再。
[45] 从江大的变迁,可以看到武汉的浮沉,华夏的兴衰;留下的是先辈们美好的愿望。
[46] 感叹宋教仁先生的一生遭逢,为江汉大学的风风雨雨而哀伤。桃源,代宋教仁。宋教仁是湖南桃源人。
[47] 两句写笔者在江大两年的心理变化。庚寅初到,对学校颇有微词;经历了两年的成长,受到了江大深深的教诲。
[48] 现在可以放松地面对自己的境遇,就像从奇崛险要的山岭中走出来一样;为自己的母校而高兴,内心与外界得以相处融洽。大隧。典出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公入而赋:‘大隧之中,其乐也融融’”。
[49] 在年届弱冠的时候,我适逢江大的初兴;大概到了我的中年,那时的江大正如同旭日般闪耀。挽角,古代男女未成年前束发为两结,形状如角,故代指童年。此句言每一位江大人都与江大共同成长,奋进不息。
[50] 寄心于江大而又努力完善自我,就要和江大一同前进;忠于自己的内心又适时出离,才能使远大的志向成为现实。
[51] 古来就有江水,树立天地造化的德行,使万民得饮灌之用;到武汉与汉水结流,兼容了江汉平原的广大水域,创造出江城武汉的新景象。
[52] 我们应该沿着长河的开端开拓长远的水流,横跨过群山的屏障去攀上最高的山巅。即以长河、高山喻新江大的发展。
曹亚北
江弓汉矢,龟镞蛇的[1];三镇沧桑,一城风雨。落梅游鹤,对蜀客之登仙[2];汉调楚歌,引京剧而入粹[3]。别峙江表,风流竞逐[4];独树华中,箭金遥对[5]。青史至此,灭王道而兴民权[6];大江以东,别山峡而入平地[7]。楚湘交衽,袖屈宋之遗风[8];江汉分辙,轶春秋之远迹[9]。至于清廷分崩,不克完国[10];新军慷慨,奋然举义[11]。然尽地烽烟,不见军政学府;遍张旗鼓,而乏党人庠序[12]。于是宋公树帜,以藉楚材之炳灵[13];江汉为名,而慕南国之经纪[14]。乃自操持旬月,既已得成;讵知草创年余,遽然而废[15]。
盖先辈不辞胼胝,异迁此地[16];历年组嵌诸黉,山林得启[17]。瞻彼沧桑造化,不负天人;迤逦折构,得乎山水[18]。缘湖楼馆,依左而兴;践岸畹塘,面东以对。霭云揭而翠幕挽,熹光漾而白璧垂。障楼阁之拱附,箢箕以望流光[19];舒清源以枕藉,鳞节而列群宇[20]。飞虹贯,清流汇[21]。虽岨丘其无名,实性灵兮有赖[22]。六桥分水,星列魏武之宝刀[23];一山负池,光惭楚卞之珍佩[24]。山曰未名,道蕴伯阳之遗说[25];池唤问天,景鉴灵均之游魅[26]。乱石层现,途径纡回;丛树勃生,藤苔连累。极目卓尔,圣像照舞雩之风[27];决眦隐然,墀榭泛岳麓之美[28]。幽篁郁郁,笙箫所归;微波粼粼,曦霞相被[29]。至若道左之桃李,山踵之锦葵,绝岸之杨柳,漫园之椒桂[30],以草木其欣欣,比风流之济济;虽不一时而共荣,反得竟日之长萃[31]。
山水钟灵[32],风流璀玮[33]。坛台筑而文理兴[34],教化生而豪杰备。夫刻造商学,典范秦越[35];别置马院,应势环宇[36]。执圭树木[37],肃气约政法之冠;倚马图竹[38],神采登人文之履。或将以远策輶轩,语通华夷[39];或既已试秉尺杖,躬植桃李[40]。具医药生科化环之门,致物信机建数计之理。至于体魄之修,各指专能;声色之术,互通技艺[41]。象万化于一处,见举世于藩篱[42]。曜清渠间游华,绮光兮鳞列;闻乔木中远响,嘤鸣而翔集[43]。
然星辰常变,一去再难;锦绣不维,后补何易[44]?度华夏之更迁,怀先贤之懿冀[45];感桃源之遭逢,哀江大之际遇[46]。念余庚寅之初往,胸怀微辞;历春秋之再徂,躬承深诲[47]。而今舒眉以对,似出奇险;坦腹而欢,如入大隧[48]。今我弱冠,适斯挽角;比至中天,可见朝日[49]。寄江大而完一已,与共前驱;系内心而得出离,俾酬远志[50]。
训曰:立德、致用、兼容、创新。古既有江,立造化之德,而致黔黎之用;至此结汉,兼诸派之容,而创江城之新[51]。我辈诚宜循肇源而觅长流,绝峦嶂而陵远巅[52];以此身之飘渺,寄江汉之涓绵。即浮游于江汉,始濡染其精神;怅然兮恨江汉之汤汤,不得收纳于一文。
作者简介:作者曹亚北,毕业于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。《江大赋》写于2012年,引经据典文采飞扬,详尽介绍江汉大学的前世今生,洋溢作者对母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,饱含学长对学弟学妹的殷切希望和诚挚鼓励之意,体现江汉大学学子应有的学识和和奋发向上的时代风貌。该文被网友赞为“神文”流传开来。新华网、湖北教育新闻网、荆楚网、大楚网等网络媒体纷纷转载。
注:
[1] 江弓汉矢,斜穿武汉的长江像一把弯弓,汉江则如箭一样控在弓上。龟山坐落于汉江的末端,遥对长江对岸的蛇山,即如箭头和目标。镞,箭头;的,目标。
[2] 梅和鹤是中国修身避世的传统意象,与武汉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。李白曾在黄鹤楼饮酒听梅,而费祎在此处驾鹤登仙。李白出于蜀地,费祎事于蜀汉;李白号谪仙,费祎封羽仙,所以此处说“落梅游鹤,对蜀客之登仙”。
[3] “汉调”,指流行在湖北省武汉地区的汉剧等戏曲;“楚歌”,指秦汉时楚地流行的方言土风歌谣,楚歌与汉调一脉相承。清末汉剧流传到北京,即与徽剧融合,衍成中华国粹“京剧”。
[4] 江表,原指长江以南地区,亦专指荆楚一带,此处取后者意。《资治通鉴·赤壁之战》:“江表英豪,咸归附之。”可见江表地区自古就是“风流竞逐”之地。
[5] 箭金,源自《尔雅·释地》:“东南之美,有会稽之竹箭;西南之美,有华山之金石。”“东箭南金”泛指各地的英雄才俊。晋·王隐《晋书·虞潭顾众传·赞》:“顾实南金,虞惟东箭。”而文中此句言武汉作为华中独大的城市,各地才俊相聚于此。
[6] 指武昌首义、辛亥革命之后,封建君主制帝国被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代替。
[7] 武汉地区西扼长江水流最湍急处,自西向东由山峡地区向中下游平原地区过渡。
[8] 楚湘交衽,指此处为荆楚湖湘连襟之地。屈宋,战国时期屈原、宋玉等一系列诗人,其作品《楚辞》等代表着当时当地最高的文学水平。此句言武汉传统文化染湘濡楚,博大兼容。
[9] 自春秋时代成书的《诗经》中即有“江汉”名篇。句意即长江汉水像分开的两条车轮痕印,这是春秋时的车马留下的远古遗迹。轶,本意是车轮碾地的痕迹,此处取动词义。
[10] 言清朝末年,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,清政府危如累卵,再三失地。
[11] 此句言湖北新军革命党弃效清廷而投身革命。湖北新军原为张之洞所练的“江南自强军”,中下层军官不少曾官费派日留学,遍布革命党人。清末保路运动酿成民变后,湖北新军入四川镇压。此时,武汉新军大部被调入川,防务空虚,革命党人发动了武昌起义。
[12] 两句言辛亥革命前夕,革命党人在国内屡举义旗,国外又遥相呼应,革命一触即发。然而当时宋教仁、王麟等人则意识到革命党人中识军政、明时务的人并不多,革命党人缺乏自己真正意义上的革命高校。
[13] 宋公即宋教仁。《血色辛亥》一书中描述:“宋教仁全身心扑在了创办江汉大学一事上,居正也从旁襄助,短短时间,已经办得很有声色”。楚材之炳灵,指“楚地多才”的光辉与灵性。
[14] 语源出《诗经·四月》中“滔滔江汉,南国之纪;尽瘁以士,宁莫我有。”
[15] 指江汉大学在宋教仁等人的操持下,旬月间就兴建起来了。而第二年(1913年),袁世凯政府为扼杀中国民国而强行解散了前江汉大学。
[16] 言武汉市委、市政府举全市之力,异地兴建新江汉大学于三角湖畔。胼胝,手脚上的厚茧。
[17] 言江汉大学经教育部批准,合并了原来的华中理工大学汉口分校、武汉工业学院汉口分院、武汉教育学院等高校。山林得启,源出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中:“筚路蓝缕,以启山林”。
[18] 此句中“沧桑造化”即山水之间胜景,“迤逦折构”就是天然与人工之合,言江大折构在山水之间,风景得天独厚,设计别具匠心。
[19] 言文科楼群和理科楼群像屏障一样相拱以对,与图书馆、英才广场齐观,则好像一个簸箕面对着三角湖。箢箕,都是中间凹陷的竹器。
[20] 教学楼与清源河北西南三面相附,东与三角湖相对,楼与楼像鳞片骨节一样排列,楼群呈如鱼得水之状。
[21] 意飞虹大道和清源河是贯穿江大的风景线。
[22] 即言未名山是江汉大学山水风景的心脏,它即是江大性灵的依托,又是地理上的中枢景观。
[23] “魏武之宝刀”,典见《三国演义》。此刀在书中被称作“七宝刀”,传说刀上有七宝镶嵌。刀原为司徒王允所有,曹操刺杀董卓时向王允借刀,后行刺未成,曹操将此刀献给了董卓。后来七宝刀又辗转回到曹操的手上,因此说“魏武之宝刀”。此句即言清源河上有六桥,把清源河分成七段,宛如七宝刀上的明星一般。
[24] “楚卞之珍佩”,缘《韩非子》。春秋时期,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,在荆山里得到一璞玉。卞和捧璞玉屡献楚王,皆不纳。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,泪干而泣血。文王得知,命人剖开这块璞玉,得稀世之玉,命名为和氏璧。未名山间的问天池为环丘背负,恰似环璞抱玉,光色旖旎。
[25] 伯阳,是道家鼻祖老子的字;伯阳之遗说即《道德经》。《道德经》中说“名可名,非常名。无,名天地之始。”未名以无名为名,大有胜景不可以名的意蕴,亦契合于“常无,欲以观其妙”的道家风骨。
[26] 灵均,是战国诗人屈原的字,他在《离骚》中称“名余曰正则兮,字余曰灵均”。问天池之名则出自屈原的名篇《天问》。后屈原抱石投江而死,因此文中说“灵均之游魅”。
[27] 舞雩台,位于曲阜城沂河之北原为周鲁国祭天的祭坛,因孔子带领学生在此乘凉歌咏,故称舞雩台。《论语·先进》中的侍坐篇中有“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”的句子。未名山间有孔子圣像,卓然而出,形态威仪。圣像为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博士所赠。
[28] 岳麓书院是北宋年间在长沙开设的书院,至今已存千余年。院门悬联“惟楚有材(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六年》),于斯为盛(《论语·泰伯》)”。未名山中有楚材亭,以瞻慕楚材之盛。亭前有小广场,故文中言“墀榭”。墀,堂前经过涂饰的平地。
[29] 未名山上,竹影池光相对。每日朝暮之间,飞天民乐社等在此笙箫相奏,声响悠远久绝;池上更有曦光霞影覆盖,风景美不胜收。
[30] 四句既言校内丰富的植物,又以“桃李”喻学子莘莘,以“锦葵”喻明星点点;“杨柳”表情侣缠绵,“椒桂”自古指美人贤才。
[31] 句意即学校风流辈出,可与草木之繁盛相比,代有才人的景象使得江大人才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。
[32] 钟灵,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。
[33] 璀玮,犹华丽,亦指人才风流的景象。
[34] 坛台,即杏坛,传说中孔子聚徒讲学的地方,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。
[35] 秦越,指秦相吕不韦和越相范蠡,两人都是著名的商人。吕不韦以“奇货可居”闻名于世,积累起千金的家产。任秦国相邦十三年,其门客有三千人。范蠡博学多才,帮助勾践兴越灭三次经商成巨富,三散家财,自号陶朱公,乃中国儒商之鼻祖。此句言商学院。
[36] 环宇,全球。此句言马克思主义学院应时势而设。
[37] 执圭树木,分别是韩臣申不害和秦臣卫鞅的典故。申不害曾建议韩昭侯亲自执圭去朝见魏惠王,表示敬畏之意。后魏惠王撤兵,并与韩国约为友邦。申不害亦由此令韩昭侯刮目相看,逐步成为韩昭侯的重要谋臣,典见《战国策·韩策》。商鞅在秦国起草了改革法令,怕百姓不信任他,就命人在城南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,下命令说:“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,就赏五十金。”有人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,一直搬到北门。商鞅立刻赏给扛木头的人黄金。这件事令商鞅取信于民,改革初期受到了百姓的拥戴。典见《史记·商鞅列传》。此句以著名政客言政法学院人才辈出。
[38] 倚马图竹,分别是晋朝将领袁虎和宋代文人文与可的故事。晋代桓温北征,命袁虎速拟公文,袁虎靠着战马,一会就写成了七张纸,而且写得很好。后用“倚马可待”来形容文思敏捷,写文章快。典见南朝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。宋代文与可爱画竹,他画竹之前胸中早有成竹之状,晁补之诗云:“与可画竹,胸中有成竹”。典见苏轼《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》。此句言人文学院文采风流。
[39] 輶轩是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。此句言外语学院。
[40] 尺杖,是古时教师的严戒之物。此句言教育学院与继续教育学院。
[41] 总述理科、体育、艺术,以上几句言江汉大学十八个学院,其中卫生技术学院亦可算作医学,高尔夫学院亦并到体育一门。
[42] 此句言江汉大学是地方综合性大学,文法理工医艺科目完全。
[43] 清渠间流光闪耀,是华美的鱼排列在一起;深林中啁啭争鸣,是求友的鸟儿在聚集。喻江汉大学人才兴盛,群贤毕至,景象蔚然。
[44] 夜空中群星变幻不休,很难重复同样的光景;美丽的丝织品没有扎匹系牢,再续补谈何容易?此处感叹江大中道隐没,盛景难再。
[45] 从江大的变迁,可以看到武汉的浮沉,华夏的兴衰;留下的是先辈们美好的愿望。
[46] 感叹宋教仁先生的一生遭逢,为江汉大学的风风雨雨而哀伤。桃源,代宋教仁。宋教仁是湖南桃源人。
[47] 两句写笔者在江大两年的心理变化。庚寅初到,对学校颇有微词;经历了两年的成长,受到了江大深深的教诲。
[48] 现在可以放松地面对自己的境遇,就像从奇崛险要的山岭中走出来一样;为自己的母校而高兴,内心与外界得以相处融洽。大隧。典出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公入而赋:‘大隧之中,其乐也融融’”。
[49] 在年届弱冠的时候,我适逢江大的初兴;大概到了我的中年,那时的江大正如同旭日般闪耀。挽角,古代男女未成年前束发为两结,形状如角,故代指童年。此句言每一位江大人都与江大共同成长,奋进不息。
[50] 寄心于江大而又努力完善自我,就要和江大一同前进;忠于自己的内心又适时出离,才能使远大的志向成为现实。
[51] 古来就有江水,树立天地造化的德行,使万民得饮灌之用;到武汉与汉水结流,兼容了江汉平原的广大水域,创造出江城武汉的新景象。
[52] 我们应该沿着长河的开端开拓长远的水流,横跨过群山的屏障去攀上最高的山巅。即以长河、高山喻新江大的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