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汉大学美术学院校友周系列活动圆满落幕:艺脉相承启新思,共探创作新路径
2025年10月10日至18日,江汉大学美术学院以“两坊一周”特色育人模式为依托,成功举办校友周系列活动。活动邀请多位优秀青年艺术家校友重返校园,通过主题分享会、艺术展览、观展交流等多元形式,搭建起艺术经验传承、思想碰撞的桥梁,为师生呈现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学术盛宴,助力艺术育人与创作突破路径的深度探索。
多元活动丰富立体,艺术交流贯穿全程
校友周期间,系列活动围绕艺术创作、展览赏析展开,形成“分享+展览+交流”的完整活动链条,覆盖四大核心维度。
一.四场主题分享,深耕创作核心
多场高质量分享会聚焦艺术创作关键领域,为师生拆解创作方法与实践经验。
10月10日,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教师、校友戴湘文以《转化与融合——戴湘文艺术创作分享会》为题,结合本科至工作阶段的代表性作品,强调“作品意识”对艺术成长的重要性,提出“量的积累是艺术突破基石”的观点。针对学生关于“画种界限”的困惑,他指出艺术创作应聚焦内容表达与核心意义,而非纠结画种分类。
10月11日,“源・流——青年艺术家六人展”开幕式作为率先举行。校长景新华、副校长李卫东及学校多职能部门领导出席,景新华校长为六位校友艺术家颁发画作捐赠证书,肯定其对母校艺术教育的支持。开幕式后,学院在二楼会议室举办同名油画创作分享会,刘仁刚、范鑫光、王一帆、倪国梁、王昭等六位校友齐聚,分别从“写实绘画创新突破”“艺术个性塑造”“AI与艺术创作关系”“潮流艺术本土化”“艺术商业价值转化”等角度分享经验。其中,戴湘文重申“积累”的重要性,刘仁刚讲述超写实风格转型历程,倪国梁提出“潮流艺术需深挖传统文化内涵”的核心观点。


10月15日,校友王一帆以《色彩与情感》为主题,系统拆解个人十年创作方法论。他围绕“色彩符号与节奏”“构图‘二创’精神”“笔触肌理情感颗粒度”“光影情感催化作用”“个性化情感符号构建”五大支柱,结合《乌鸦的礼物》等代表作,详解“用理性技术承载非理性情感”的创作逻辑,并强调系列化创作对强化个人艺术风格的关键意义。
10月16日,校友刘仁刚主讲《方法与路径:刘仁刚超现实油画材料技法》,从“古典技法溯源”“摄影时代绘画路径”“超写实核心技法”三方面展开。他深入解析扬・凡・艾克、维米尔等艺术大师的技法精髓,对比国内外照相写实主义代表人物风格差异,还以高鸣锋老师创作为例,揭秘“轻痕起稿”“多层罩染”等超写实油画创作关键步骤。
二.专场观展交流,延伸艺术感悟
10月18日下午,7名校友在参加学校校友大会后,专程前往美术学院美术馆参观“源・流——青年艺术家六人展”。校友戴湘文现场担任解说,为参观校友细致讲解展品创作背景、艺术理念,进一步深化校友间的艺术交流与情感联结。

三.师生互动深化认知,领导寄语锚定方向
每场分享会均设置互动问答环节,学生围绕“创作瓶颈突破”“研究方向选择”“个人风格塑造”等实际问题积极提问,校友与教师结合自身经历给出针对性解答。例如,徐文涛教授针对“如何突破本科思维定式”的问题,建议学生从“关注行业展览趋势”“结合市场实际需求”“立足个人兴趣方向”三个维度切入;倪国梁则为“潮流艺术本土化”的疑问,提供“深挖传统文化内核、融合本土生活元素”的实践思路。
学院领导全程参与活动并给予高度评价,为师生与校友锚定发展方向。
副院长马杰在多场活动总结中强调,超写实艺术的核心魅力在于“绘画性”,艺术创作需注重“沉淀与梳理”,鼓励学生以优秀校友为榜样,将对艺术的热爱转化为持续创作的动力。
党委书记胡承林解读“两坊一周”育人模式时指出,校友周活动是“联结校友资源、深化育人理念”的重要开端,未来学院将搭建更多交流平台,推动艺术思维向现当代语境转化,助力提升本土艺术的国际影响力。
党委副书记肖强主持多场分享会,保障活动有序开展,同时结合自身感受肯定活动价值,认为其有效纠正了部分师生对艺术创作的认知误区。
四.活动落幕意义深远,赋能艺术教育发展
此次校友周系列活动,既是校友与母校情感联结的纽带,更是艺术经验、育人理念传承的重要载体。通过校友们无保留的经验分享与多元互动,师生打破创作思维桎梏,深化对艺术本质的认知,明确“在传承中坚守初心、在挑战中创新突破”的前行方向。
未来,江汉大学美术学院将持续依托校友资源,丰富学术活动形式,为培养“创新型、有文化自信”的青年艺术人才奠定坚实基础,进一步赋能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。

